当“功能单一”成为城市痛点聚富人,土地资源愈发紧缺、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成为发展阻碍,混合用地如何重塑城市空间价值?
让土地资源实现1+1>2,让研发楼里开起咖啡厅,生产车间旁建起展示中心,土地混合开发利用正在让南沙土地成为“斜杠”土地。
土地混合开发利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“增压器”,能够促进功能融合、职住平衡,提升产业协作和城市的运行效率。“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”也是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关于“深化土地制度改革”的明确要求。
近年来,南沙区通过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,创新土地利用方式,逐步构建起了全流程、功能混合、立体开发的土地利用制度体系,实现土地利用更集约、更高效、更可持续,让南沙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最大效益。
以规划引领为“舵”,实行用途混合清单制管理
一个集写字楼、大型广场、公共绿化休憩及优质商业空间于一体的超大型TOD综合体,正在南沙庆盛先行启动区拔地而起。
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项目,用地面积约152亩,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,采用TOD模式,接驳广州地铁4号线、广深港高铁,未来乘客将实现出站即商场。这正是南沙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的生动实践。
庆盛新鸿基大型综合体效果图。
随着产城融合进程加速,为支持产业用地混合利用和公共设施综合服务水平提升,引导土地多用途混合利用,南沙区印发了《广州市南沙区建设用地功能混合利用工作指引(试行)》,明确建设用地功能混合鼓励清单,重点推进“工业用地+”“绿地+”“交通用地+”多类型复合利用。
其中,包括允许工业仓储与研发、办公的混合利用,以适应新兴产业多功能融合的发展趋势;借鉴香港休憩用地的实践,引导公园绿地、广场用地与文体和小型商业、防护绿地与市政停车场的混合利用,充分提升公园绿地、广场用地的综合服务水平,促进防护绿地的合理利用;鼓励交通与办公居住功能的复合利用,推动TOD开发建设,挖掘土地价值、优化城市交通组织形式。
除了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项目,南沙还利用南沙港快速、广澳高速、莞佛高速等高架桥下空间开展专项改造、立体利用聚富人,通过提升环境、改善交通、增设设施、融入文化等方式建设“人民微公园”,减少城市灰色空间,增加群众文体活动场所,打造城市品质“新窗口”。
东涌镇马克村桥下公园。
以市场需求为“帆”,创新土地资源供应体系
早在2017年,南沙区就先行先试创设新兴产业园(M9)的用地类型,地价标准与分割转让比例、弹性出让年期等因素挂钩;同时,对存量用地提质增效转为新兴产业园用地的,还给予进一步的地价优惠。
近年来,一批新兴产业园建成招商,形成创业、生活、交流的新型产业社区,促进了数字科技、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。
以越秀iPARK粤港智谷为例,依托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资源,采用“园区+社区+校区”结合的模式,重点打造围绕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主的产业服务生态。
越秀iPARK粤港智谷。
以用地保障为“桨”,建立土地立体空间确权制度
为适配土地立体复合的产权登记需要,南沙区探索建立“三维调查+分层确权”的登记方式。2025年初成功办理勇进二街空中连廊项目的三维立体分层确权登记,实现了立体分层、分级、统一的确权登记管理。
目前,南沙已将这项创新举措扩展应用到海域三维立体分层确权登记领域,通过高精度实景三维技术绘制三维宗海图,精准界定海域使用权区域,为某海底隧道项目划分竖向用海空间并成功办理项目海域使用权。该案例为广东省首个实施海域三维立体分层确权登记案例,突破了传统二维平面管理的局限,为未来海洋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。
从“二维平面利用”迈向“三维立体空间复合”,南沙正以一场“空间革命”重构城市发展新逻辑,致力于让每一寸城市土地实现“向上生长,向下延伸,多元混合”的精明增长,力争为粤港澳大湾区探索高效益土地利用提供更多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南沙经验”。
编者按:
土地是发展的基础。
国务院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》赋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、协同港澳、面向世界的重大功能平台定位,要求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。
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,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,同时承载着国家新区、广东自贸试验区(南沙片区)、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三大核心定位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地位重要、作用独特,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既是发展所需,也是使命所在。
近年来,自然资源部专门出台意见支持南沙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,广东省建立省、市、区三级联动机制,推出一系列涵盖规划编制实施、耕地保护、土地利用、用地审批、生态保护修复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,不断完善与南沙开发开放相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,推动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走深走实。
2025年是《南沙方案》第一阶段目标中考之年,也是南沙建区二十周年、南沙自贸区挂牌十周年。在《南沙方案》实施三周年之际,将推出系列文章,展现南沙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亮点成效,提交一份阶段性答卷。
撰文:余妍玲
通讯员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聚富人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